赚的是“识货懂行”的认知钱。就像汉代桑弘羊说“以末致财,用本守之”,
这“末”是商道,“本”是根本,你光使蛮力,没摸到“本”啊!「努力之基:先磨斧,
再砍柴」老者(展开一幅《齐民要术》残卷):张恪你看,贾思勰写“耕而不耢,
不如作暴”——种地光卖力气不行,得懂翻土耢平的技术。战国白圭“乐观时变,
人弃我取”,靠的不是瞎忙活,是把天下粮产丰歉算得比星象还准。你卖绸布,
可曾想过:周边人家缺什么?你的布比别家好在哪儿?张恪(低头搅弄茶盏):没细想过,
就看别人卖啥我卖啥……贾商(敲了敲张恪的账本):这便是“盲勤”了。
我早年在扬州学商,掌柜先让我背了三年《士商类要》,
从“辨别生丝粗细”到“计算漕运水脚”,样样学精了才让碰账房。
就像《论语》说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你连“器”都没磨好,光靠跑腿,
能赚几个子?当年沈万三从挑夫做起,却留心记下了江南水路码头的利弊,
后来才能抓住海运商机,这叫“努力要带脑子”。「顺势而为:借时势之力,而非空耗蛮力」
老者(指了指窗外的丝绸之路商队):你瞧那驼队,满载的胡玉蜀锦,为何能卖上高价?
不是商人们比你勤快,是他们踩中了“汉武通西域”的时势。《周易》讲“变通者,
趋时者也”,赚钱的关键在“趋时”——春秋管仲相齐,设“轻重九府”调控物价,
本质是算准了“农商互需”的时势;北宋交子诞生,商人们借“货币流通”的时势,
把铜钱换成了一纸千金的信用。张恪(眼睛发亮):可小老百姓怎么看“时势”?
贾商(从袖中掏出张“市舶司通商榜”):时势不在远处,就在身边。你看这榜上,
朝廷开了泉州港,南洋的胡椒、苏木能直运进来,你若改卖这些“稀缺货”,
比卖粗缯强十倍。当年晋商抓住“开中制”的机会,把粮食运往边塞换盐引,
靠的就是“读透朝廷文书,吃透政策红利”——努力要往“风口”上使,
别在“背风处”瞎撞...